哮喘治案

2015-12-29  3825  来源:网络 

【病例】男,53岁。

【初诊】4972年1月12日。

主诉:哮喘三十余年,近日不慎受寒,以致萌发咳嗽气喘七天。

诊查:患者咳喘并作,不得平卧,喉鸣声如曳锯,痰出自沫,恶寒而不发热,脉濡滑,舌苔薄白。

【辨证】哮喘病久,肺肾暗亏,痰饮内伏,复感新邪,外寒与内饮搏结,肺失宣降之司,本虚标实之候。

【治法】急则先治标,先拟解表化饮、宣肺平喘为法。

【处方】炙麻黄4.5g、桂枝2.1g 淡干姜2.4g 北细辛1.5g 姜半夏9g 五味子2.4g 陈 皮4.5g 炙甘草2.4g 白芍6g 川贝母6g 炙冬花6g 炙苏子9g 杏仁9g六剂

【二诊】咳喘大减,已能平卧,恶寒亦罢,二便自调。惟痰出不爽,下半夜睡眠不实,胃纳欠香,渴不欲饮。脉细滑带数,舌苔薄白,痰饮已有化热之势,原方出入。

【处方】原方去桂枝、白芍、细辛、陈皮、炙甘草。加南北沙参(各)9g、旋覆花(包)4.5g、射干4.5g、枇杷叶(去花炙包)9g,三剂。

【三诊】咳痰黄稠,稍带腥味,背俞恶寒,溲黄,大便干。脉滑数,舌红苔白中黄。痰饮渐已化热,肺气为之不降,当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处方】炙麻黄6g生石膏18g桂 枝1.2g 苏子9g 射干4.5g 法半夏9g 干姜1.2g 五味子1.2g 炙冬花9g 薄橘红4.5g 杏仁9g 白前4.5g 炙甘草2.1g十剂

【四诊】迭进小青龙加石膏汤,喘咳已平,口渴亦折,咳痰见少,背俞恶寒亦减,惟下半夜仍有小发作。脉小滑微数,舌红无苔。痰热渐化,肺肾暗亏,当金水同调,固本清源。

【处方】人参须4.5g 南北沙参各9g 川贝母6g 五味子1.2g 麦冬6g 法半夏6g 薄橘红4.5g 炙冬花9g 干姜1.2g 胡桃肉9g 十五剂

另:紫河车粉12g、白抄参粉12g、川贝粉6g,和匀,每次3g,开水冲服,一日两次。

【五诊】哮喘未发,胃纳日振,精神亦复。拟丸代煎,寓防于

治。

【处方】潞党参45g 南沙参60g 炙麻黄15g 云茯苓45g 炙冬花30g 炙紫菀30g 川贝母30g苡仁90g 炙甘草15g 苏子60g 白术30g 川朴18g 陈皮18g 法半夏45g 杏仁30g 炒谷芽90g

【用法】上味共为细末,用枇杷叶45g、旋覆花45g煎汤泛丸,如绿豆大,每晨晚各服一次,每次6g。

【说明】哮喘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治标当分寒热,治本不外补肺、补脾与补肾。本例初起系外感风寒触动内伏之痰饮之候,故选小青龙汤为主,方中细辛、半夏、干姜、五味子为治寒饮喘咳所不可少之主药;嗣后出现外有寒邪、内有痰饮郁而化热的复杂病情,故改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寒热同解;继而寒饮渐去,虚象渐露,于是以固本清源为善后之法,其中紫河车、人参、川贝母粉剂另服,对久病哮喘、肺肾两虚者效果显著,临床屡用屡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