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导引养生功,贺普仁自创延年保健功法。

2016-01-02  4160  来源:《国医大师亲身养生秘诀》第六章 

贺普仁教授年过八旬,仍然耳聪目明,思维敏捷,精力充沛。他认为,这主要归功于自己长期以来坚持练习“经络导引养生功”。贺老的这套功法把小周天和大周天结合起来,能起到通经活络、通畅气血、引气归元的作用,使元精、元气、元神充沛,达到有病祛病、无病健身延年的目的。贺老指出,这套功法最适合无暇锻炼的人和活动不便的患者,因为它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只需坐姿即可,时间1~5分钟,可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

对自己的这套“经络导引养生功”,贺老一点都不吝啬,无论是患者还是亲友,他都悉心的教给大家,以至于这套功法在养生界广为流传。它共分为六步,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步:采取端坐式,项挺直,目向前平视,闭口,舌抵上腭,全身放松,思想安静、洒脱,自然呼吸,气要均匀。

第二步:以意领气,先由会阴开始向上,沿任脉的关元、神阙、膻中、天突、廉泉到头顶;再沿督脉由头顶下行至风府、大椎、至阳、命门至尾闾,回归会阴再上入小腹。

第三步:由小腹向左行至气冲、髀关,沿足阳明经直下到内庭,走足心涌泉,再从足三阴经(大腿的内侧)由下向上行经阴廉到气冲穴,右侧循行路线与左侧循行方向相同。

第四步:由气冲穴到任脉的曲骨穴经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到天突。

第五步:由天突向右经中府、俞府到肩井、巨骨、肩髎穴,沿手阳明向下到阳池,再分别下行至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之后,从手三阴经由下向上到极泉,经中府、俞府,到天突穴,再向右行与左侧运行中线相同。

第六步:由天突向上到廉泉穴,因舌抵上腭,使任督相通,经气到头顶,再向下到风府,沿督脉直下至尾闾,回归会阴,再上行至丹田终止。

虽然这套养生功是贺老独创,但实际上导引养生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非常流行了,它最初源于上古的舞蹈动作,在《庄子·刻意篇》里有记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以好也。”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的40多种姿势,便是先秦导引术的总结。早期的导引实际上包括了气功和按摩,隋唐以后,气功、按摩逐渐从导引中分离出来。导引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养生方法,历代皆有发展,代表流派如周代王子乔始创的赤松子导引法、唐代高僧鉴真所创的鉴真吐纳术、宋代高僧广渡始创的广渡导引术和清代曹廷栋创设的老人导引法等。

导引不同于现在某些以展示人体极限能力为目的的竞技体育项目。竞技必须竭尽全力,在运动中难免会受到损伤,而导引讲究“闲心”(精神要悠闲)、“劳形”(形体要运动)。就“劳形”而言,又必须“常欲小劳,但莫大疲”,也就是说要轻微运动,不要精疲力竭。在这一点上,导引锻炼与印度瑜伽等锻炼方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两者都是通过缓慢平静的动作,使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关节得到充分锻炼。高水平的瑜伽师,其肢体柔软如婴儿,这完全符合中国古代老子的养生思想,“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鲜红也枯槁”。可见,柔软代表生命力旺盛,僵硬意味着机体已趋向老化。人体衰老的表现之一就是关节僵直、活动力欠佳,甚至是步履蹒跚、老态龙钟。因此,中国的导引、印度的瑜伽,都是为柔筋软体而设,并不追求肌肉发达,力量强大。

险些之外,导引还非常讲究“骨正”,这是为了矫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身体“不正”。人体就好比一栋房屋,骨骼就是这栋房屋的梁柱,而脊柱就相当于房屋的大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因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或外力的因素而产生一些不规范动作。久而久之,人体骨骼就会出现歪斜而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导引则是最好的矫正骨骼的运动方法。导引的正骨作用,是通过自我舒缓的动作实现的,不需要强大外力的参与。如贺普仁教授的“经络导引养生功”就要求“端坐”、“项挺直”等。

事实上,我国传统的锻炼方法,如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也都属于导引的范畴。这些锻炼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动作和缓自如,可以最大限度地活动筋骨、肌肉、关节而不易造成损伤;可以促使血液循环平稳和缓(而非处于兴奋状态)、组织器官大量吸引氧气,却不会使心跳加快,血压突然升高,新陈代谢紊乱。因此,导引是老幼皆宜的运动良方,只要按一定的方法和缓地运动肢体关节,使全身气血通畅,就能够达到导引的效果。

来源:《国医大师亲身养生秘诀》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