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剑华治慢性腰痛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2016-01-02  5344  来源:网络 

  该患者素有慢性腰痛史,近来“腰骶部疼痛伴左下肢放射痛3天”,舌质紫黯有瘀点,舌下络脉瘀滞,脉弦细。四诊合参,郭剑华辨证为“肝肾亏虚、气滞血瘀”之“腰痛病”,给予“腰舒汤”加减,共达“补肝益肾、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

  童某某,男,62岁,退休人员,2012年3月10日初诊。

  患者2012年3月7日因长时间久坐,突发腰部剧痛伴左下肢后外侧胀痛,不能坐、站及弯腰,腰部活动受限,翻身起卧困难,卧床休息3天后,症状未见缓解,夜间尤甚,故来院就诊。查体:腰骶部肌肉紧张,腰椎生理曲度消失,腰3~骶1椎棘间隙两侧旁开1.0厘米处不同程度压痛,尤以腰4~5、腰5~骶1椎棘间隙左侧旁开1.0厘米处压痛为明显,并引起左下肢后外侧放射痛,左臀部坐骨神经出口处压痛明显,左大腿后外侧压痛,左小腿后外侧压痛明显,左外踝前缘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左35度,右75度,屈颈试验(+),梨状肌紧张试验阴性,双下肢肌力、肌张力、浅感觉基本正常。其余脊柱及四肢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舌质紫黯有瘀点,舌下络脉瘀滞,脉弦细。腰椎MRI检查显示:腰4~5椎间盘向左后突出,侧隐窝狭窄,左侧神经根受压。

  该患者中老年男性,退休前系司机,长期从事久坐工作,有长期慢性腰痛病史,因弯腰搬重物而发病,久坐而致腰部筋脉、肌肉劳损;加之弯腰搬重物而加重腰部筋脉劳损,瘀血内生,沉积腰间,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见腰骶部疼痛,并伴见左臀部及左大腿外侧酸软胀痛,腰部活动受限,翻身起卧困难等症状;其舌质紫黯有瘀点,舌下络脉瘀滞,脉弦细,舌脉合参。故此病中医辨病为“腰痛病”,辨证为“肝肾亏虚、气滞血瘀”。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处方:桑寄生15克,狗脊15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熟地黄15克,丹参15克,川牛膝18克,全蝎粉6克(另包装胶囊)、制川乌10克(另包先煎1小时)。

  用法用量:将全蝎粉装胶囊,先煎制川乌1小时,再加入其余药物煎半小时,水煎煮二次,二次药汁混合,分早中晚各服一次,同时以药汁吞服全蝎粉胶囊,日一剂,连服5剂。

  同时医嘱患者在服药期间一定要卧床休息,可配合电针、温针灸、按摩、理疗等治疗能增强疗效。勿负重,避免外伤,避免久坐、久站、久行,适寒温,免劳累。忌食烟酒及肥甘厚腻之品。

  二诊(2012年3月17日):患者复诊述腰骶部疼痛明显减轻,左臀部及左大腿外侧酸软胀痛症状有所缓解,腰部活动基本恢复正常,翻身起卧较前利落,其舌质浅紫、瘀点减少,舌下络脉颜色变浅,脉弦细,原方加桃仁12克,红花10克,怀山药20克,5剂,用法同前。嘱其注意休息,指导患者加强自我功能锻炼,调节情志。

  三诊(2012年3月24日):患者经上述治疗后,腰骶部疼痛减轻大半,现阶段以腰骶部稍久坐后酸胀为主,左臀部及左大腿外侧酸软胀痛症状明显缓解,但夜间有双下肢发冷症状,腰部活动基本恢复正常,行走较前利落,其舌质淡、苔稍黄腻,舌下络脉颜色恢复正常,脉细,前方去桃仁、红花、川乌,加杜仲18克,淫羊藿18克,薏仁30克,5剂,继续治疗。医嘱患者加强腰部自我功能锻炼。

  四诊(2012年4日):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嘱其加强腰骶部适宜功能锻炼,调节情绪,并内服肝肾胶囊1月以善后。随访1年患者病情未复发。

  按 腰椎间盘突出症系腰椎间盘髓核,从纤维环的破裂处突出,压迫脊神经根,而引起以同侧下肢神经痛为主的临床综合症候群。中医病名“腰痛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约占门诊就诊腰部疼痛患者的15%以上。从年龄上,本病一般发生在20~65岁之间,即青壮年易发生此病比例大约占整个发病率的80%。从性别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男性,因为男性体力活动较多、较频、腰部活动范围大。从体型上,一般过于肥胖或过于瘦弱的人易致腰椎间盘突出。从职业上,劳动强度较大的产业工人多见。从姿势上,每天常常伏案工作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及经常站立售货员、纺织工人等较多见。从生活和工作环境,若环境经常潮湿或寒冷,也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

  郭剑华通过对大量病例临床特征的分析,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系“伤、痹、虚、瘀”四者合而为病。其外以“痹、伤”为因,“瘀”贯穿其中,以“虚”为本。伤即劳伤、损伤之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数有腰部劳损或损伤现象。腰部劳损、外伤,以致气滞血瘀,经络不通,而见腰痛。我们在临床中发现因劳损或损伤为诱因或加重者占70%以上,可见腰部损伤史是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病因之一。

  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阻腰间,使腰部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因而发生腰痛。因伤寒冒湿,寒湿痹阻足太阳之脉,致使太阳经经输不利亦为腰痛的病因病机之一。瘀即瘀血。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因外感寒湿,寒凝血滞;或因外伤跌仆,离经之血不归于脉形成瘀血;或因久劳伤络,络脉阻滞而成瘀血,瘀血阻络,腰部经气不利,故见腰痛。

  我们在临床中辨证为瘀血型者,其舌质多紫暗,多有瘀点瘀斑者,舌下脉络瘀紫者占70%以上,郭剑华认为,瘀血是腰椎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并贯穿其病程全程。虚即是气血不足、肝肾亏虚。《景岳全书》曰“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劳则耗气,气虚不能生血,筋脉失养,日久督脉空虚,强力劳作损伤肾气;人到中年,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筋失所养,而见腰痛。肾虚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发病基础。故以补益肝肾、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治疗原则。从而拟定“腰舒汤”方。在此方基础上随型加减,证之临床,每获良效。

  方中以桑寄生、狗脊为君药,温补肝肾、强筋骨、除风湿;以当归、党参、熟地为臣药,补气养血,补精填髓,同时助君补益肾气;佐以丹参、川牛膝以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全蝎、制川乌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全方药物多具温热之性,以丹参之寒凉,制其他药物温燥之性,避免温燥伤阴。诸药同用,共奏补肝肾、益气血、祛风湿、通经络之功。

  风寒湿痹型者,在“腰舒汤”方基础上,加羌活10克,独活10克,防风10克,细辛3克,秦艽15克。湿热痹阻型者,去川乌加苍术15克,黄柏15克,栀子10克,泽泻20克,木通10克,薏苡仁30克。气滞血瘀型者,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甲珠10克,川芎12克。气血两虚型者,加黄芪30克,枸杞15克,怀山药30克,鹿衔草20克。肝肾不足型者,加杜仲12克,怀山药20克,偏于肾阳虚者加肉苁蓉15克,淫羊藿10克,仙茅10克;偏于肾阴虚者去川乌加山萸肉12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龟板15克。

  通过临床运用,我们体会,本方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表现的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麻木等症,疗效颇佳。在服药期间,结合电针、温针灸、按摩等治疗则疗效更甚。同时还应指导患者加强自我保健,避免久坐、久站、久行,坚持卧硬板床,注意腰部保暖,避免过度劳累和弯腰负重。应鼓励患者适当做一些以腰背部和下肢为主的主动功能锻炼,以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