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清除人体多余的水湿

2015-08-10  3791  来源:新浪博客 

万病从根治15——如何清除人体多余的水湿

传奇中医师多年临床经验的感悟与总结

小时候,家里居住环境不好,住的是土房、瓦房。秋天落叶纷飞,很容易飘落在屋顶,堆积在瓦沟,以致屋顶的排水通道被堵塞。每次下雨的时候,只要雨水稍大一点,屋顶排水不畅,瓦房就会漏雨。雨水从屋顶滴答滴答地落下来,落到屋内的地面上。为了防止地面被雨水淋湿,只好弄个盆子接水,但雨水滴在盆中后,还是会溅起来,盆的周围通常会被溅湿。所以雨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地面弄干,父亲最常用的办法是将灶膛里的柴灰撒在被溅湿的地上,柴灰很干燥,撒上去之后,很快就将地上的水吸收了,将已经吸水的湿柴灰扫干净,然后再撒上干燥的柴灰,如此几遍之后,潮湿的地面,很快就干燥了。

后来我跟随太爷学习中医,每当听到太爷五行相克,特别是“土能克水”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父亲用柴灰来弄干地面的情形。

随着对中医理论学习的不断深入,随着对临床的不断接触,我对五行相克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对其在临床上的运用也越来越多。前面一章通过养猫的故事,阐述了相克的道理,当人体水湿过重,出现湿邪为患的疾病时,调理脾脏,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另外,在中医理论中,肾脏主水,有“水脏”之称,当肾脏出现功能异常,体内水湿泛滥的时候,通过调理脾脏也可以得到治疗。所以又有脾主湿之说!

要深入理解“以土制水”的含义,我们还得明白这里的“水’’在人体的指向,水过多的具体表现,知道了什么是“水湿太过”,知道了“土能治水”,才有可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以土制水”。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湿邪在体内的表现形式。

湿邪重表现之一:痰多

“湿痰内盛,上犯肺系,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痰湿停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痰湿阻膈,气机不畅,痞闷不舒;痰湿留注,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

一些老年人,长期咳喘痰多,体温并不升高,西医诊断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其实这样的病人,并不是所谓的炎症,而是“脾虚失运,痰湿内盛”所致,止咳化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急性期痰湿较盛,可以通过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来缓解,后期则从脾胃人手,培土制水,让脾胃功能恢复了,痰湿的来源自然也就得到了控制。虽然表面上没有治痰,但实为治痰的不二良方。

临床上,遇到这样的患者,我都是用二陈汤作为主方,随症加减。二陈汤的组方是半夏、陈皮、白茯苓、甘草、生姜。因为陈皮和半夏,以陈旧者效果最佳,所以取名叫“二陈”。

二陈汤的组方略为加减变化,就能用于多种痰证。

1、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强燥湿化痰之力;

2、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

3、治寒痰、凉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

4、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息风;

5、治痰食交阻,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

6、治痰气郁闭,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

7、治顽痰阻滞经络,形成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在痰湿之邪得到改善之后,通过调理脾肾,可以使患者的体质得到恢复,痰湿产生得少,疾病就能得到控制,甚至彻底痊愈。

湿邪除了上述这些表现形式外,还有很多,比如,皮肤经常起湿疹、双腿经常浮肿、女性白带清稀量大等。

认清了这些表现形式,治疗时想到“土能克水”,想到“脾主燥”,再想想前面谈到的扫地的故事,在治疗湿邪为患的相关疾病时,自然而然会想到调脾!

当一种病邪长期存在于体内时,治疗的思路不是单纯驱邪这么简单,应该从相克的角度入手,培养病邪的天敌,培养虚弱的脏腑,脏腑强盛了,疾病就能得到控制。

湿邪重表现之二:全身乏力

《黄帝内经》上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人体清阳的这些分布,需要脾脏来实现。

脾主升清,升发人体清阳,是脾脏的职能所在。如果脾受湿困。脾的功能受到抑制,清阳的升发就会受到影响,人就会表现出各种不适之症。

许多患者经常抱怨:“医生啊,我全身没劲,两条腿沉重无力,上下楼梯困难,好像有千斤重担,腰部也像背了个大包袱,沉重异常,头也昏昏沉沉。”

这些困乏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因为“湿生重浊”。

湿性为什么会重浊?

那是因为湿邪困脾,影响到了脾脏的升清功能,进而影响到阳气在人体的输布。

这些都是人体的生理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人就会生病。清阳不能出上窍,浊阴不能出下窍,后果就是“九窍不利,耳目闭塞,大小便不畅”,所以李东垣说:“脾胃虚则九窍不通。”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不能发于上,头部阳气就会不足,人就会感到头脑昏沉,这样的病人从早到晚都觉得天是灰蒙蒙的,人的精神状态很差,很压抑,很郁闷。这些都是脾的升清作用不能发挥所致,这也是为什么逍遥丸通过疏肝健脾,就能够调节情志的原因,清阳升发了,头部阳气足了,人自然就有精神,也就逍遥自在了。

清阳不能发腠理,则腠理失养,皮肤干燥,脱皮脱屑,所以健脾也能润肤。

清阳不能实四肢,则四肢酸楚、沉重、乏力,这样的病人,在排除脑血管意外之后,运用健脾除湿的办法,常常能够立竿见影,所以有“脾主四肢”之说。

中医的许多理论,看似各不相干,其实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关联的,只要学透了,自然就能将它们融会贯通。

湿邪重表现之三:口水多

体内湿邪过重,还会淹没五脏六腑,充斥于脏腑经络。五脏化生五液,就会通过五液的形式来排泄,患者就会表现为五液过多。《黄帝内经》说:“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汗为心液,鼻涕为肺液,泪为肝液,涎为脾液,唾为肾液。

生活中,仔细观察一下身边,你就会发现,许多小孩经常流很浓的鼻涕,流口水,或者稍微一运动就大汗淋漓,而且越胖的小孩,出现这种情况的机会越大,这是为什么呢?

小孩子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脾虚之后,湿邪内盛,非常容易出现五液过多,湿邪过重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调理脾脏才是关键,同时兼顾五脏,就能解决问题。

湿邪重表现之四:肥胖

许多年轻的女性,体重不断增加,控制饮食也不能解决问题,借用患。者的话说:“喝水都长肉。”

“喝水真的能长肉?”当然不是!这长的其实不是肉,是水!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个小故事:杀年猪的故事。

几年前的一次春节回家,正好家里杀年猪,父亲请来屠户,在家里烧8了几大锅开水。杀猪、放血、刮毛、破腹……屠户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

母亲在一边唠叨:“这头猪长得真快,吃了氨化饲料就是不一样!”

“什么是氨化饲料?”我问父亲。

父亲解释说,普通的秸秆饲料营养价值很低,但是在密闭条件下,经过氨化(氨水或尿素)处理,那些与木质素有联系的营养物质(如纤维素、半纤维素)就能通过化学反应分解,增加氮元素,而氮元素能促进胃里微生物的大量繁殖,这样一来,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就大大提高了。不过目前这项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而且氨化的过程也很有讲究,我们农村主要是针对牛吃的稻草进行氨化。

父亲标准地描述氨化饲料的概念和目前的适宜推广方向。

“听你爸说了关于氨化饲料的事后,我就偷偷在猪饲料里面加了一些尿素,猪吃食后常常睡觉,体重增加很快,去年那头猪养到这个时候也才两孽酉来斤,今年这头有三百斤。”母亲一边看着屠户褪猪毛,一边说氨化饲料良的事情。

打开猪的腹腔,情况并非想象的那样,猪的膘并不厚,反而有些薄在网油上还挂满了水铃铛,看着大大小小的水铃铛,父亲责备母亲:“瞎搞!听风就是雨,长得快,可长的都是水,有啥用?”

母亲也非常懊恼,后悔不该在饲料中加尿素,原本氨化牛饲料,弄到猪身上了,瞎忙一场啊!

年后上班,我就遇到一个中年女性患者,说自己体重增加得太快,平时饮食已经在控制了,但还是感觉喝水都会长胖。

切脉后,我发现患者右尺沉细无力,关部郁塞,这是明显的脾肾阳虚啊。

想想杀年猪时看到的水铃铛,再看看患者胀满的腹部,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患者体重不断增加的原因!

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水液的代谢与肺、脾、肾三脏有密切的关系,当三脏功能异常时,水液在体内的代谢就会出现异常,轻则体重增加,重则出现浮肿。许多人长胖,并不是脂肪增加,而是水液内停所致。

后来在治疗肥胖患者时,对于上腹部胀满的,我习惯运用枳实、白术和木香三味药;

对于小腹胀满的,则加上附子、小茴香、荷叶;

对于下肢沉重、浮肿厉害的,则配伍黄芪、益母草、川芎。

患者服用后,很快就感到轻松舒服了,体重也下降不少。可见,肥胖症的治疗,除了考虑降脂外,水液代谢异常也是非常多见的。

五行相克的运用,不仅体现在对付湿邪上

湿邪如此,那寒邪呢?

有些病人经常咳嗽,稍稍受寒,立即诱发。有些病人夸张地说,只要有一根手指沾上凉水,就立即咳嗽。

火能御寒!

这样的病人是因为体内克制寒邪的火不足了。心主火,心脏就好比天上的太阳,太阳不出来,地上的寒邪是驱散不尽的。心火衰微的病人,就容易患此类疾患,这样的患者,稍稍接触凉物,就会开始咳嗽。

现在流行冬病夏治,按照五行来分,夏季属火,这是借大自然的火,来驱散人体内的寒。

其实,只要明白了相克的道理,温养心阳,让患者体内火力旺盛,自然就不会咳嗽了,一年四季都可以治疗,何须受夏季所限呢?

曾经有位外地的患者,长期咳嗽,稍稍受凉,病情立即加重,还总感到后背发凉,到了冬天,手脚冰凉,穿多厚的衣服都没有用。中药西药吃了一大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后经人介绍找到我,切脉时,我发现他左寸沉迟而微,右寸浮紧而滑,表明心火衰微,肺中有寒痰凝积。综合各种症状,我建议他服用肉桂粥。患者连续服用半月后,病情痊愈。

肉桂粥做法如下:

上好的肉桂一两,研成极细的粉末。用白粥一碗,加肉桂细粉5克,加少许白砂糖,调匀。每日早上吃一次,连续吃10天。

这粥看似简单,却能温通心阳,流通血脉,消散寒邪,对于寒性咳喘疗效特别好。

有些病人每到冬天就手脚发凉,无论如何都暖和不过来,这种情况也可以服用肉桂粥,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就会大为好转。

这里面的道理其实很简单,火能克寒,对于虚寒型疾病的治疗,就是需要补火,而心脏属火,只要。心脏功能强盛了,人体自然就不会有寒了。

余浩 /郑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