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耳聋耳鸣 远离噪音多补铁锌

2016-01-02  5119  来源:网络 

63岁的刘先生患高血压多年,今年初突然出现耳鸣、听力下降,且逐渐加重,最近和老伴面对面说话都听不清楚,遂来就诊。笔者接诊检查后发现,刘先生除血压高外,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都明显偏高,考虑为血管性突发耳聋。

像刘先生这样因为血管疾病引起的突发性听力障碍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中老年人较多,也有40岁左右的中年人。临床上导致听力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全身器官功能自然退化,多为老年人;二是环境噪音,服用耳毒性药物,或其它疾病所引发,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等。随着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人群的增多和逐渐年轻化,这些疾病已成为诱发中老年性耳聋的一大危险因素。

高血压会导致全身血管病变,影响到身体许多组织器官的微循环,其中包括内耳微循环,造成内耳血氧缺乏,导致听力减退。美国一项研究发现,高血压特别容易导致高频听力的下降,高频听力一旦下降,就会影响日常话语交流。糖尿病会增加失聪危险,日本的一项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听力问题发病率比非糖尿病的健康人群高两倍多。该研究分析认为,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耳内神经和组织,破坏听觉能力。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分析了10万多名高血脂患者的资料后发现,高血脂导致的耳聋大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中,且发病过程缓慢。临床证明,高血脂可引起内耳脂质沉积,过氧化脂质增加,直接导致内耳毛细胞损伤,血管萎缩。此外,高血脂患者血液的黏稠度增加,而内耳的动脉非常细小,且又无侧支循环,使血流更为缓慢,导致内耳供血不足,进而影响听力。

在此提醒老年人,当出现听力减退时,不要只想到是衰老的自然规律,尤其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的患者,要想到可能是三高惹的祸。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积极采用药物治疗之外,还要加强运动,注意饮食清淡,尽量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多吃含纤维素和蛋白质较多的蔬菜、水果、鱼肉和牛羊肉;老年人疾病较多,用药要谨慎,避免耳毒性药物,尤其是使用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过量使用这些药物更容易引起耳中毒而损害听力;平时注意情绪稳定,不要生气或过于激动;尽量不要参加环境噪音大的娱乐活动,避免环境噪音损伤听力;要注意定期检查听力,一旦出现耳聋,要及时到医院就诊,病情超过3个月,听力恢复几率就很小了。

一项专题调查显示,在70岁以上老人中,出现耳聋者约占15%,听力明显减弱者更是高达50%左右。其实,只要注意以下四件事,老年人耳聋大部分是可以预防的。

远离噪音研究显示,经常处于强噪音环境中的老人,其失聪危险比经常处于安静环境中的同龄老人要高出许多。鉴于此,老人不妨将寓所尽可能地安置在远离闹市的地方,并减少出入嘈杂场所的机会。此外,老人切莫像年轻人那样整日痴迷于戴着耳塞来听音乐。

多补铁锌50岁后的中老年人最好能多摄入含铁、锌和维生素D较多的食品。这是因为铁、锌等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D都有扩张耳部微细血管、促进耳蜗功能、保证耳部营养供应等功效。含铁丰富的食品有黑木耳、菠菜、瘦肉、豆类、猪肝等,含锌丰富的有海产品、萝卜、大豆和鱼类等,而含维生素D丰富的有蘑菇、银耳、蛋类、乳类等。

适度锻炼经常适度锻炼的老人不仅心血管病患病率较低,而且不易发生微循环障碍,由此失聪危险也随之减少。

减少脂肪摄入过多脂肪易阻塞包括耳部微细血管在内的血管,从而增大了因耳部血液供应不足造成的失聪。有研究表示,与对照组相比,长期坚持节制脂肪摄入的老人失聪率要低30%左右。

近半年来,32岁的某公司职员王先生耳鸣反复发作,耳边不时出现知了的叫声,有时候换一下姿势耳鸣又消失了,可有时又突然加重。王先生做了一系列检查,没有找到病因,但显示他有颈椎病。医生结合检查结果和他的生活作息,建议他先治疗颈椎病,耳鸣可能和这个有关。进一步检查发现,王先生患有颈3/4椎间盘突出症,经过针推科一段时间的治疗,王先生的耳鸣居然消失了。

近年来,耳鸣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年轻化,这与工作节奏加快、精神紧张和生活方式改变导致休息不足等有一定关系。

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一般来说,内耳疾病引起的耳鸣较多;当中耳出现咽鼓管功能阻塞或异常开放,甚至各种类型的中耳炎、耳硬化症、颈静脉球体痛等疾病时,也可以产生传导性耳鸣。耳屎(耵聍)过多,会让声音通过有障碍,也易引起杂音,导致耳鸣。耳鸣是很多疾病的伴发症状,还可能是一些重大疾病的首发症状,如肝病、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甲亢、贫血、营养不良等。

耳鸣的原因较复杂,每一种的治疗方法又都不同,因此,患者在就诊时一定要详细介绍病情,尤其是耳鸣的时间、程度、音调等,以及自己的工作性质和生活起居习惯。如很多人想不到颈椎病也会引起耳鸣。这是因为颈椎病可引起椎动脉供血减少,从而导致颅底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听神经的供血主要是由颅底基底动脉支持,颅底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听神经无法正常运作,引起耳鸣。

要想减少耳鸣的患病几率,最重要的是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除了耳朵的毛病能引起耳鸣外,血管性疾病、全身性疾病、毒性作用的药物都有可能引起耳鸣。这其中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起很大的作用。饮酒、抽烟、营养不良、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情绪过度紧张、随意用药、随意挖耳朵、长期伏案工作等都可能导致耳鸣的发生。

广西医科大学主任医师吕斌

■延伸阅读

预防耳鸣

常按耳穴

耳鸣的治疗常常疗程长而收效慢,所以耳鸣耳聋的预防非常重要。现推荐一套防治耳鸣耳聋的耳穴保健按摩操,建议每天按摩1-2次。

第一节:揉搓耳前耳后穴位中指置耳前,主要揉搓耳前三穴(在耳前,自上而下于一条直线上排列着三个穴位,分别叫耳门、听宫、听会,张嘴时三个穴位都会出现凹陷),食指置耳后,主要揉搓耳迷根、翳风穴(翳风穴在耳垂后面凹陷处)。食指或中指指腹上下搓擦,约30次,以发热为佳。

第二节:指摩耳轮双手握空拳,以拇、食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推摩约30次,直至发红发热。

第三节:按摩内耳穴以拇食两指指腹对按内耳穴30下。内耳穴在耳垂中间偏外的位置。

第四节:震耳手掌置于耳上,一紧一松挤压耳部。先慢而有力,再快速震颤,每次做30下。

第五节:“黄蜂”入洞将食指或中指插入耳孔,指腹向前,转动3次再骤然抽出,每次做3遍。

23岁的张小姐由于家里距单位的路途较远,长期以来养成了在上下班途中听随身听的习惯。前不久,她觉得自己有耳鸣、耳痛、头昏等症状,遂前来就诊。医生检查后诊断为噪音引起的听力减退。

现在电子产品,尤其是智能手机、MP3随身听很盛行,很多人喜欢随时戴着耳塞听音乐、接听电话,殊不知,由此也容易带来某些潜在危害。经常使用“随身听”或耳机会损伤人的正常听力,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患上“感音性耳聋”病症。随身听是立体声的,其最大音量令人感到震耳,对听神经有很大的损伤,从而影响听力。除此外,随着歌厅、酒吧等娱乐场所增多,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因不当用耳发生噪声性听力损伤的风险日益加大。

这类患者发病之前有征兆:很少有患者自称听不见,多数情况下他们抱怨自己听得见却听不清。所谓听不清,已经是耳聋的征兆。面对面交谈时,早期的耳聋患者经常打岔或要求对方重复;打电话时经常要求对方提高音量;而无论何时,他们自己说话的音量常会不自觉地加大;对于他人之间的交谈,哪怕近在咫尺也经常难于听准。看电视或听收音机时常常要求加大音量,以至家人认为震耳难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