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药的制作

2015-09-04  9230  来源:新浪博客 

膏药的制作

膏药分为内服与外用两大类。内服膏药主要在煎膏剂,又称膏滋,它是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去渣、浓缩、加粮或蜂蜜炼成的稠厚半流体的制剂,如益母草膏、川贝枇杷膏、十全大补膏等。外用膏药包括软膏与硬膏,软膏是用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如凡士林、植物油等制成的具有适当稠度,容易涂于皮肤或创面的外用半固体制剂,如清凉油、眼膏等。化妆品也是软膏,如雪花膏。

硬膏药包括中药膏药、橡胶膏药、贴膏剂等。

我学的主要是中药膏药的制法。

第一章

传统型黑膏药的制作方法

黑膏药系以食用油炸取药料,去渣后在高温下与黄丹反应而成的铅硬膏。

一、基质原料的选择与药料的处理

1。植物油:以质地纯净的麻油为好。其优点是炼时泡沫少,有利于操作。且制成的膏药色泽光亮,性粘,质量好。亦可以采用棉子油、菜子油、花生油等,不宜用豆油。

2。黄丹:又称章丹、铅丹、红丹、陶丹,橘黄色,质重,粉末状,主要成为为四氧化三铅,纯度要求在95%以上。(可在大型药店或化工店买到)

3。药料的处理:药料可分为一般药料(粗料)与细料两类。粗料为一般性的中药根茎叶等,细料为贵重药与芳香药。粗料按处方取好,并进行适当的粉碎,为熬枯去渣作准备。细料如麝香等研成细粉备用,摊涂时撒在膏药表面;可溶性或挥发性的细料如冰片、樟脑、没药、乳香等可先研为细粉备用,在摊涂前投入熔化的膏药中混匀。(细粉要过120目筛)

二、传统黑膏药的制作工艺

1。药料的提取(熬枯去渣):取植物油置锅中,微热后将药料投入,加热并不断搅拌,直至药料炸至表面深褐色内部焦黄为度。此时温度可达220度,炸好后可用铁丝筛捞去药渣,去渣后的油为药油。(锅最好用铜锅,控制温度可用专用高温温度计,医疗器械商场都有卖)

2。炼油:取上述药油继续熬炼,待油温度上升到320度(一定要达到温度,很关键),改用中火。炼油的火候:一是看温度计,达到规定温度;二是看油烟,开始为浅青色,渐为黑而浓,进而为白色浓烟,无风时白烟直上;三是看油花:沸腾开始时,油花多在锅壁周边附近,当油花向锅中央聚集时为度;四是看滴水成珠:取少许药油滴于水中,不散开成珠状为度。(本关最难,一定要炼油到滴水成珠,一定要注意防火,温度太高)

3。下丹成膏:药油炼成后,离火下丹,一般500克油可加250克左右丹,黄丹在下前先干燥并过100目筛。少量加丹,边加边搅动,一定要向同方向搅拌。搅成粘稠的膏体,膏药不粘手,拉丝不断为好,过硬则老,过粘则嫩。

4。去火毒:膏药制成后放入冷水,浸泡,每一日换一次水,七日后膏成。

5。取膏药团置于容器中,在水浴或文火上熔化,将细料兑入,搅匀,用竹签取一定量的膏药在牛皮纸或膏药布上即可,麝香等特别贵重的药可最后撒上。

改良型黑膏药的制法

传统黑膏药的制备,药料能常熬枯去渣,药油常达320度以上,下丹后的温度可达到360度,药料中的许多有效成份被破坏,为克服此缺点,对传统黑膏药的制法作了改良,主要是黑膏药的基质单独制备,处方药料另外提取浓缩至一定稠度再加入基质中,充分拌和均匀后,摊涂。方法如下

一,基质的准备:

1。炼油:取植物油置铁锅或铜锅中(豆油不宜),加热熬炼,方法与传统制法的炼油相似,将油炼到320度,判断炼油程度也与传统炼油相同,一是看温度计,达到规定温度;二是看油烟,开始为浅青色,渐为黑而浓,进而为白色浓烟,无风时白烟直上;三是看油花:沸腾开始时,油花多在锅壁周边附近,当油花向锅中央聚集时为度;四是看滴水成珠:取少许药油滴于水中,不散开成珠状为度。

2。下丹成膏:当油炼到320度时,即可下丹,下丹时将火熄灭或关小,油与丹的比例:油用500克,黄丹为150-210克。油与丹的比例与天气有关,冬季用丹少一些,夏季多一些。在下丹操作时,视所成膏的老嫩程度确定,如膏偏嫩,则可酌量再下些丹,直至膏的老嫩程度适宜为止。下丹是要注意以下几点:1,下丹前应将丹放入锅中炒去水分,丹的颜色由橘黄色变为棕黄色,再过100目筛。2,下丹速度不宜过快,丹应多次分批下,如遇“溢锅”,可暂停下丹。3,下丹时要以木棍向同一方向不断搅拌,下丹过程中,产生大量浓烟,烟中含丙烯醛等有害物质,人应站在上风,或用电风扇向远离的方向吹。4,当丹快下尽时,取少量膏油放入冷水中,等膏冷却凝固后取出,若膏不粘手,老嫩程度适宜,表示油丹化合良好,否则,再加丹,直至老嫩程宜为止。

3。去火毒:将膏徐徐放入冷水中,倾倒时不断以木棍搅拌,使膏成带状,然后沉入水底,当洗涤水变热后换冷水,等所有膏凝结后,取出反复捏压并制成团状,每日换一次水,七日后去净火毒.

注:黄丹在安徽亳州药材市场有卖。炼油最好用上好的麻油。一定要注意防火。

膏药的制法以为膏1油2的比例不是绝对的,我的实践证明冬季用不完1的比例,夏季1的比例差不多要用完

1,油要净油,不能带点油足,否则要起泡,容易引起火灾(我挨过的)

2,油要到滴水成珠的标准是先滴一点油到水中,隔一些时间来看,是不是散了为准(这是决窍,不信的话,你马上做个实践,没制过的油,你滴一点在水中当时也不会散的,要过一会儿才散)这是我失败多次才总结出来的经验

3试老嫩要看制成时,滴一点膏在报纸上(记住是报纸才好试,这和牛皮纸的性差不多)以膏粘而不粘为度(粘而不粘这是关键)就是说挨着手粘,过了一分钟又轻易撕下,同时不粘皮肤(关键,撕下要有白色的细丝,这说明粘性好)

4我实践证明药材入油高温煎会,失掉很多的成份,我个人以为不妥,以粉末入制好的油膏中最好

实际上不管你怎样制,关键是不粘皮肤,粘了就是失败的,因为太脏,挨到皮肤又掉,没粘住更不好(这种少见,关键是粘住皮肤太不好洗下来)这关好多人没突破,书上也没说详细,既或有资料也是千篇一律,没有多大的意义)

太乙膏原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后来在《医宗金鉴》中有其加味方。为外科常用之药。惜现代能用会用者已很少见。我原按照《医宗金鉴》的方法炼制三次皆未成功。后遇一民间医生(一位老太太),其夫原是一名中医,虽已过世。但她曾和丈夫炼制多年,有实际经验。我随其学习,起初不授。后交流近一年,才告我口诀。但不许我外传,不许我在她附近制卖(因其以此糊口)。

她说古书记载的剂量不准,他老头子也失败过好几次。应该是麻油2500克、生地60克、肉桂60克、当归60克、白芷50克、马钱子15克、赤芍60克、大黄60克、以油浸10天,然后架火上熬制,待药皆浮起,说明已经炼好,用笊篱(极细)滤去药材,取静油再下鲜芨芨草(急性子的花、茎、根,院中多有栽培)和大蒜各100克,熬至鲜草黄焦为度,再滤出药油备用。此时下乱发30克继续熬制,待头发挑起呈半流质(似化未化状态)时,澄去头发,取静油再次滤静,然后加火熬制,一般熬到油呈黑色,取一点滴到水里,呈浮游状态不散(即滴水成珠),说明油已炼到火候,可以下丹了。

取黄丹1250克(事前炒去水分,防止入油锅时外溢)徐徐下入油锅,边下边用不锈钢棍紧忙搅拌,使油与丹充分混匀,锅中不断冒白烟。此时最要紧不要使药外溢,防止的办法是见药上升,欲溢出时,忙把锅移下。待其平静再放到火上继续熬制。我即于此处失败过,所以千万小心,否则很容易前功尽弃。待油与丹充分混合后,此时可以下细药了。再把乳香15克、没药15克、轻粉10克、阿魏10克(事前都粉成细面)下入,搅拌均匀。

这时药基本炼好,趁热时倒入水中(用大盆盛水),另一人忙用钢棍搅拌,此时水中发出滋滋的响声,药油向盆边荡漾,通过钢棍的紧搅,结成药坨。趁热用手撕成小块(利于下次摊制,和去火毒),换冷水储存,一日换两遍冷水以去火毒。这就成功了。

半月后,可以用锅化开药坨,进行摊制了。膏药的纸被用包装纸(牛皮纸)比较结实。药要摊匀,大小厚薄一致。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写出供大家参考,可能与书上记载的不一样,但出于实践,临床所用颇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详载。我外治风湿骨痛、痈疮疔疽、诸疮漏口、痔疮疼痛等疾皆效。

有一次治阑尾炎(周围已经脓肿),内服活血消痈之剂,同时吞服三粒太乙膏做成的弹丸,一日两次。并于阑尾疼处用芒硝大蒜泥外敷,再用加味太乙膏帖盖。第二日,痛处即起泡,疼痛随即大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