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生的讨论(一)

2015-08-10  5854  来源:新浪博客 

第一章师法自然话养生

何谓养生,养生的道理是什么?《中庸》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德性本是我们人人所共有的,德性的好坏受后天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既然德性人人俱有,因此,我们要“道问学”。这里的“道”是遵循的意思,遵循什么呢?遵循问和学。到哪里去问和学?到最普遍的地方。最普遍的地方又在哪里呢?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第一节什么是“养生”

“养生热”的思考

养生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门话题。书店里也出现了大量的养生书籍,给大家提供了很多养生指导的具体方法。

眼下大众对养生的追求虽可理解,但由于其盲目性,往往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却弄巧成拙、无病添病,因此,我不得不谈。

《吕氏春秋》中有:“知生也者,不以害生,是谓养生。”这句话的意思倘若用白话来直译就是:首先要做到不杀生,即不要对自己下黑手,更不要对他人下黑手。如此你就是养生了。我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当前有不少人在对自己下黑手。比如有的人说自己如何如何忙,经常连续几天不睡觉,然后问我如何养生,我真是无言以对,他都对自己痛下杀手了,还谈什么养生呢?更何况养生的含义绝不是仅仅几个方法而已,更深一层的含义是告诫我们应该首先要养性,知道如何做人。

中医有这样一句话:“损有余而补不足。”

什么是补,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补身体所缺,人体存在有病而补和无病而补。但无论是何种补法,均应该遵循“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原则。“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阳有余而阴不足,则当损阳而补阴;阴有余而阳不足,则当损阴而补阳。”这是要义。而判断阳有余还是阴有余,当如何损有余而补不足,则是医生的责任。

不少人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有些人则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甚至为了区区一点利益,即宣称某某产品对许多病有效、某某保健品可以使人聪明、点某某穴位可治疗某某病症等。我以为这些至少是缺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违背中医整体的指导原则,更会影响中医在广大民众中的形象。

那么,到底什么是养生呢?有人说:养生就是跑步,锻炼身体;也有人认为:养生就是要疏通全身经络等。我的体会是,如果要想全面了解“养生学”的话,就应该首先从文化角度去审视它。“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的两本古籍上,一处见于《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一文,另一处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中的“木神”。

“庖丁解牛”的启示

“庖丁解牛”的故事,我们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上都学过,它出现在我国著名思想家庄子的《养生主》这篇文章中。《养生主》是一篇专门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的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庖丁”是什么意思。“庖丁”是个古代的职务名称,而且是宫廷里的一个职务,按现在的话理解,就是一种专门从事牲畜屠宰的职务,丁指的是男人的意思。古时候把男人称之为丁,把女人称之为考,庖丁就是一个善于屠宰牛的男人。

那么,当时庖丁屠宰牛是给谁看的呢?战国时期的一个君主梁惠王。在观看庖丁屠宰牛的表演中,梁惠王向庖丁提了一些问题,感悟到了养生的道理。到了这篇文章最后结束的时候,梁惠王说了一句话:“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纵观《庖丁解牛》这篇文章,它里边梁惠王所说的“养生”,与我们今天谈的“养生”还不是一个完全相同的概念,而是特指修身养性的意思。庄子的《养生主》,虽然字里行间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表达他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庖丁解牛的手法非常高明,庄子的文章里有这么一句话,来形容他的屠宰技术,说他的技术是“官知止,而神欲行”。“官”指的是五官。庖丁介绍说:我在屠宰这只牛的时候,我的思想或者说我的手,我想把它停下来但是我停不下来。我个人的理解,他这种感觉与太极拳的那种“一片神行”的概念比较近似,意念为先,动则神动,静则神静,等于他把屠宰牛作为了一种高超的技术,神形融为一体了,因为他非常喜欢它,所以他的这个水平已经不是简单的屠宰牛了。

从庖丁屠宰牛的过程中跟梁惠王的一些对话,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技术之高超。比如说,他跟梁惠王说,他在前三年刚刚开始屠宰牛的时候,眼睛里看到的都是全牛,所以他的技术就不是很高超。但是三年后他就目无全牛了,就是他眼睛里已经看不到牛了,而是牛身体内部的结构,就是说他的技术已经达到了非常熟练的地步,这跟我们做外科手术应该说也是比较相近的。

我有一个同学,他在天坛医院是脑外科的大夫。我们平时聊天的时候,他就曾经跟我说过:“现在我做外科手术做得多了,最后下刀那真是凭手里的感觉,我就能知道这个瘤子它的根结在哪儿,我就知道这个刀应该怎么去下。”

庖丁解牛其实是教我们如何去做人,它讲的养生中的“生”指的就是人生。庖丁到最后还跟梁惠王说了这么一句话,说他的技术已经达到这么高超的水平了,但是他在看到技术水平比他要低得多的人在宰牛的时候,他并没有笑话他们,而是感觉到似乎他还可以学到没有学到的东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它是从一种社会文化的角度,告诉我们一个人在这一生中,应该如何去对待人生,处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如何从物质的世界中解脱出来。这是我个人对庖丁解牛这篇文章的一点体会。

《黄帝内经》论养生

以上谈的是人生界,《黄帝内经》中《灵枢·本神》是从另一个角度即自然界来论述“养生”的,它是完全回归到了一个自然养生的范畴来阐述的。文章的原文是这样说的:“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这段话我们可以分成三句来理解,第一句话“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意思是说:智者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是一个懂得养生的人,他是怎样做的呢?就是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四时也就是顺应春夏秋冬气候的变化,适是适合的适,就是说要适合因为气候变化产生的温度的冷暖交替。

因为内经上讲人是“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所以人是天地造化的产物,是天地之灵。那么,这句话强调的是我们人首先要顺应自然的变化。

第二句话主要是从精神和情志上来阐述的,叫“和喜怒而安居处”。“和喜怒”实际上它的重点在一个“和”字上,比如说我们家庭成员之间相处要和睦,我们国与国之间相处要和睦,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和睦,夫妻之间相处同样要和睦。现在不是倡导“和谐社会”吗,就是要体现这个意思。清代的俞扶九老先生就是榜样,俞扶九进京做官之后,把家迁至安徽正阳关南大街定居。有一年,他家与对街周铁匠家都要盖房子。双方按照原定计划施工,则街巷显得太窄,而双方都不相让地皮。俞的家人认为自己有权势,于是派人进京陈述情况,求俞扶九压制周家。俞扶九问明来意,向来人申明大义,并修书一封,叫家人子弟们以大局为重,友善邻里。书信中有诗一首,曰:千里捎书为堵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老先生没有因为邻居和自家抢地而发怒,反而退让,这不正是“和谐”的体现吗?

“和喜怒”中的“喜怒”代表了我们一切情志上的变化,就是代表了日常中人的八种情绪,“喜怒哀乐,忧思恐悲”,它都包含在内了。实际上这句话指的是一个人在精神情绪方面的注意原则,这也符合中医养生的原则。中医中对于“七情”是致病之源非常看重,养生首务在于养心,养生要时刻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才行。

“安居处”也就是说你要居有所安。今天居于陋巷,不要因为自己目前的穷困,因为住在一个非常不好的房子里就因此而影响你的心情,从而产生不乐观的情绪。你也不要因为今天住到了一个特别大的房子里就趾高气扬,看不起人家住在简陋的小平房里的人。这里是强调要从心态上做到养生,要把它作为做人的首务,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句话“节阴阳而调刚柔”的意思就需要我们从中医的角度去理解。大家知道,中医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说它的很多精髓思想都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所以,中医认识病就是身体的阴阳失衡。“节阴阳”就是要使体内的阴阳不要失衡;“调刚柔”就是说你的身体内部要刚柔相济,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那么人就不容易生病了。

俞化鹏,字扶九,正阳关人,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先后任宁海县知县,贵州道御史,奉天府府丞,大理寺常卿,顺天府府尹。雍正元年归里病卒。对“节阴阳而调刚柔”,我个人的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医生需要根据你目前的身体情况先对体内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个准确的判断,从而按照中药的君臣佐使,来帮助你调整体内这种失衡的状态;二是通过自身的修为,来使体内的阴阳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

其实,这就是“养生”的真谛。

真正的“秘方”

因为我从小生长在一个中医世家,因此,我周边有很多朋友经常问我说:“令谦你手里一定藏有很多祖传秘方吧。”对于这个问题怎么说呢?我手里的的确确是保存了我祖父跟我父亲给我留下来的数十万张诊病处方,但是现在它们都在新华书店里,我通过写书的形式把它们传播给了大家,而且我也可以非常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其实中医是没有秘方的。若说秘方,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秘方,我个人理解秘方就只有四个字,那就是“变化良知”。

为什么说是“变化”?因为从古到今已经几千年了,我们的时代在变,气候在变,饮食结构也在变,同时我们人的体质也跟着在变。古时候的药方不一定就适合现在的疾病,如果我们一味师古、泥古,拿着古人的这些秘方一成不变地来给别人治病、去养生,去指导人们的生活,我觉得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

就拿最普通的感冒为例来说吧。在两千多年前,或者不说那么远,一千多年前或者几百多年前,感冒主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基本上是以风寒感冒为多,《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中向我们论述了发病的浅深及先后,按照: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发展变化的。

比如说,古人早起出门因为天气冷穿衣少受了风寒,也就是俗称的“感冒”了,外感风邪首先攻击的就是“太阳”的层面。这个时候的感冒我们就要按照《伤寒论》的方法来处理,名医张仲景当时用过的方法和方剂,并且结合当时人的体质状态来因人施治,来辨证施治是非常见效的。

但是到了今天,由于我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气候特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现代人的体质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产生感冒的原因也有了很大的不同,现在大多数人的感冒症状往往是因为生活不规律出现内虚而造成的,这是属于“少阴”这个层面的病症。

现在通常只有小孩子才会简单地出现“太阳”层面的感冒。但是如果我们再仔细辨别,许多小孩子的感冒又大多是因饮食不当导致积食而出现的,得的最多的属于肠胃型感冒,属于“阳明”层面的问题。

这就是中医的“六经辨证”。这其中的关系很复杂,一旦开错了药,就是“误下”,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我们还是简单地按照以前古人的处方来施治于人,那一定会出问题。

别的中医治病我不了解,但从我家里来说,我的祖父到我父亲,他们在给人看病的时候,所用的方法都是一直在变化的,因此“变化”主要体现在一个“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这么一个精髓概念上。我将此称之为“本之于己”。

普天之下就一个养生之理,但养生之道则会不同。张三可以说张三的养生之道,李四也可以介绍李四的保健经验和常识。总之,每个人均会有自己的养生体验甚至行之有效的方法,于是张三、李四等将这些方法介绍出来,社会上就会出现诸多专家。但这些经验是否就一定适合你自己、适合广大民众,是否会有好的效果就不一定了。这是因每人生长地域、环境、饮食、性情的差异,每人所采取的方法也应不同,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第二节人体衰老的奥秘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注重健康养生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求长生、长寿的动人传说,几千年来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古至今,我们就一直在寻找人体衰老的奥秘,因为只要找到了衰老的真正原因,也就可能从某种角度、某个层面上找到减缓身体器官衰老进程的方法,从而掌握养生、保健以及健身的正确方法。那么,在中医理论里,人体衰老的原因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觉得综合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肾气衰

在中医理论中,肾气是肾精生化之气。肾的具体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和性机能的活动及衰老都与肾气的盛衰有着密切关系。

古人们很早就在讨论这个问题。在《黄帝内经》里有一篇文章叫《素问·上古天真论》,这篇文章就专门对我们身体的衰老与肾的关系,作了一个非常详尽的描述。它是按照性别划分来说的,文中女性以七年作为一个阶段,男性以八年作为一个阶段。原文里对女性是这样说的: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这段话非常详细地描述了古代女性生理周期的变化。从生理规律来讲,七岁的女孩,肾气已经充足了,开始换牙,毛发之类也开始生长;二七也就是二七一十四,到了十四岁,女孩子天癸发育成熟,天癸实际上指的是经血,到了这个年龄,女孩子开始来月经,那么生理周期进入青春期,经水也有了,太冲脉也旺盛了,任脉也通了,在这个岁数实际上就已经为生孩子开始做准备了;到了三七二十一岁,肾气平和,智齿长就,身体也发育成熟到顶峰了;到了二十八岁,筋骨结实,毛发长到了极点,身体也十分强壮;到了三十五岁,阳明经脉衰微,面部开始焦枯,头发开始脱落;到了四十二岁,三阳经脉都衰退了,面部枯槁,头发变白;到了四十九岁,任脉空虚,冲脉衰微,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也就再不能生育了。

这就是《黄帝内经》中对女性从七岁到四十九岁身体变化的一个概括。

而对于男性文中则是以八年为周期。讲述了男性从八岁到六十四岁的生理周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具体的解释我们对照上面对女性的解释很容易就能理解了。

这段文字精辟地论述了人体由生长发育转向衰老死亡的过程。女子到了七岁左右,男子到了八岁左右,因肾气旺盛,促进了身体各部的发育成长至高峰又转向衰老。女子到了四十九岁左右,男子到了六十四岁左右,都因肾气的衰微,而呈现出衰老的现象,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缘于肾气的盛衰所引起的。

我们通过不断地论证发现,原来人体衰老的原因的确与我们肾气的衰弱有直接关系。既然肾气的衰弱与我们的衰老有直接关系,那么,我们沿着这条路着手,只要能够延缓肾气衰老的过程,不就可以获得长寿方法了吗?

五脏衰

除了肾气衰老之外,其他四脏的衰老也是人体衰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衰老与心、肝、脾、胃也甚为相关。

《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心主全身的血脉,心气虚则血脉运行无力,血流缓滞就会逐渐导致心血管的病变及加速脏腑的衰老。

我们已经知道肾精的保养是防衰老的重要手段,然而心对肾精的藏泻同样有着直接影响。清代沈金鳌在他所著的《杂病源流犀烛·遗泄源流》中引朱丹溪语:“主闭藏者肾,司疏泄者肝,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感则动,心动则火亦动,动则精自走。”我们看,心的状况也决定着肾气的盛衰,从而也影响着人体衰老的速度和程度。

另外,中医认为心藏神,是君主之官,主宰着人体的所有精神情志活动,心神失调会导致神衰,而神衰又易引起形衰。

《灵枢·邪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所以我们看出心神对衰老同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衰老与脾。脾为人体后天之本,脾的运动关系着升清降浊过程,从而影响着生命的存亡,所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以《黄帝内经》中极为强调胃气的存亡与生命机能的关系,专门提到:“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说明胃气对生命机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衰老的快慢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衰老与肝。肝主升发、疏泄,肝气的充旺影响着气血的通达,并对生机起着重要的振奋作用。如肝气不充,失于疏泄,就会导致气血怫郁、生机萎颓,则早衰就会来临。因此,在五脏之中,肝气是最早衰老的脏器。在《灵枢·天年》中把肝气衰列为五脏衰之首,在临床上,凡是患有慢性肝病的人,往往伴随有早衰的现象,这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衰老与肺。肺主一身之气,司阳气的敷布以及宗气的推动作用,肺气充则生机旺盛,肺气虚则气布无力,气化无以进行。所以肺气的盛衰同样影响着人体的生命机能状况。肺又是主治节的器官,对人体的气化过程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肺气虚则气化无力,肺失治节则人体生理功能就会失于协调,让衰老早早来临。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人体五脏功能的盛衰对人体衰老的快慢都有着决定性意义,而且是相互关联的。

阴阳失衡

我们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阴阳平衡会被打破,会出现失衡的情况。

中国古代哲学家在认知世界上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独到的见解,认为世上万事万物都存在阴阳两面。自然界如果阴阳失衡,四时的变化出现异常时,就可能会发生灾异。如地震、洪水泛滥、瘟疫流行等现象,这是自然界气化运行偏阳或偏阴出现“病变”的表现。

作为万物之灵,人自然也不例外。中医中认为:体表与内脏相对,体表在外为阳,内脏在里为阴;脏与腑相对,腑的功能通达、运动为阳,脏的功能收藏、沉静为阴。

中医同时认为人体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统一运动的表现,阴阳平衡是生命健康的基本条件。但阴阳的平衡不等于阴阳的平等,在阴阳二气之中,阳气居于主导地位,对于保持生命的健康和各种功能活动的旺盛具有重要意义。

人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四肢百骸必须在阳气的推动下才能发挥正常活动,只有阳气强盛,人体才能强壮,才能抵御侵害,保证健康和长寿。

阴阳失衡之说,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文中提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中也提到:“阳虚则外实,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中的各种阴与阳之间保持着相对平衡协调的状态,中医里也把这称为“阴平阳秘”。但是,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导致阴阳的平衡被打乱了,导致阴阳之间出现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和阴阳亡失等情况,人体就会随之出现各种病理状态。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刚才还好好的,突然一下子感觉头晕了,实际上这就是阴阳失衡的一种体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肾,也就是肾水,是与我们的心相交的。从中医讲我们叫心肾要相交,那么当你的肾阴亏了以后,肾水不足,就不足以去治火,大家知道水是能够克火的,当体内的水不足以克火,也就是说当你体内的精血不足时,势必导致你体内的一些虚火在延上,因为火性是延上的,那么火性炎上就会导致气血上冲于脑,那么人就会产生一种眩晕的症状。

再比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经常出现失眠的现象,这是一类经常不能保证正常睡眠的疾病,在中医里称之为“不寐”,这也大多是因为情志失常、气机逆乱、阴阳失衡、阳盛阴衰、阳不入阴所导致的。

阴阳理论实际上贯穿了中医学理论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医学最基本的概念和思维方式。用现代许多人的眼光来看,这种思维方式可能显得有些朴素,不太时髦,但它的确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经过几千年论证的科学的真知灼见。我师弟赵宇宁有一本著作《治病要治本——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大药》就是从阴阳平衡的角度,全面阐释人体养生的路径,对此有兴趣的读者有时间可以参考阅读。

所以说人体衰老的原因主要体现在这三方面:一是肾气衰,二是五脏衰,三是阴阳失衡。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如果我们能够从中找到一种方法,帮助体内的阴阳一直保持平衡的状态,那么,自然就可以减缓身体五脏的衰老进程,从时间上延缓衰老,也就能够达到却病长寿的目的了

第三节活到91的秘密

三分在药七分在养

从养生学的角度来讲,养生的概念同样贯穿在中医治疗的整个过程之中,作为患者要尽量配合医生,遵守医嘱,与医生达到一个比较和谐的状态。只有这样,患者才能尽快克服病痛,很好地恢复,这就是中医里反复强调的“三分药七分养”的概念。

我父亲曾经给我们国家的许多开国元勋看过病,其中有一位领导人,父亲一直给他看病,一直看到他临终,这前后经历了将近30年的时间。这位领导人经过战争年代的风风雨雨,身体状况一直不好,应该说他身体的情况与我们正常人差得非常远。

战争年代的戎马生涯让这位领导人有多种疾病缠身,而且后来还得了不治之症,这些病痛一直困扰到他去世,但就是以他这样糟糕的身体情况,最后竟然活到了91岁高龄。

为什么他老人家能得享如此高寿?是不是因为他平时吃得比我们好,营养丰富呢?不是的,我随父亲看病的时候曾经去过这位老人的家里,我觉得他吃的食物与我们当时正常的家庭基本差不多,也是粗茶淡饭居多。是不是他的工作压力比我们小呢?我想更不是,他平时的工作非常忙,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确如无锡东林书院里的那副对联所言: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所以说他的工作生活压力也比我们平常人要大许多。

除了体质不好以外,他晚年还由于早年身体的透支得了不治之症。那么,他怎么能活到91岁高龄呢?其中的秘密其实就是:三分在药七分在养。他老年后非常懂得“三分药七分养”的道理,而且生活非常有规律。

比如,他给自己定的时间,如果说我今天计划会客10分钟,那么他一般不会超过12分钟;他给自己定了每天11∶00睡觉,那么除非有紧急情况,平时绝对不会超过11∶15睡觉;我父亲曾经跟他建议,让他每天要吃13颗黄豆补充营养,结果他每天就正好吃13颗黄豆。有一次出诊回来我就问我父亲,说这13颗黄豆有什么讲究没有,为什么偏偏要是13颗呢?我父亲就跟我说,其实这里面什么绝招也没有,只不过他就是想告诉他每天吃点黄豆对身体有好处,其实是11颗也好,13颗也好,没有什么大区别,也不是什么秘方。但是这位领导人他就非常遵医嘱,每天坚持,而且每天多一粒也不吃,少一粒也不吃。

因此,他能够活到91岁的高寿。分析他的事例,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他主要就是把握住了两个字:规律。使他自己的身体与自然之间符合他自己的规律相互对应,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状态,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一种规律,这其实就是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