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寒包火”可用麻黄

2015-08-24  5172  来源:网络 

“寒包火”为夏季最常见的中暑症候之一,是以高热、烦渴、多汗等为主症的外感热病。中暑常发于夏季,以小暑至大暑期间尤多,发病急骤,多因受暑热后又贪凉纳饮,较快地出现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形似伤寒”的症状,类似于现代的“空调病”。

《素问·热论》曰:“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夏至以后,暑热当令,或冒暑劳动,或高温作业防暑降温不力,人在蒸淫热迫之中,暑热直中;暑性酷烈,壮火必食气伤阴而大汗淋漓。如再享受空调、风扇,寒凉外束肌表,闭门留寇而憎寒恶热。因此,“暑热内郁,寒凉束表”是其特点。

夏季,四川省剑阁县中医院陈天然教授门诊时,经常有一些空调病或“寒包火”的患者就诊。他认为可用麻黄治之,但应用麻黄时应注意五个问题:一是有一分恶寒必有一分表证,当应用麻黄;二是解表必须发汗或用麻黄时,应注意发汗方法与技巧;三是夏季解表发汗常用香薷,不要拘泥于麻黄;四是用麻黄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不可过汗;五是发汗时忌生冷油腻,以免影响药效。

典型病例:

患者神某,男,38岁。2010年8月2日初诊:神某在酷暑烈日下劳作,大汗淋漓,酷热难当,移居室内以避暑,并将空调温度调得很低,当时觉汗收身凉,周身舒爽。因于疲倦小睡了一会儿,半小时后鼻塞、喷嚏连连,自觉周身不适,疼痛,如被绳捆棒责一样。3小时后出现发热,恶寒,胸中烦闷,无汗而口渴欲饮,饮水数升仍不解其渴。

患者求治于一小诊所,予肌注参麦注射液及静脉输液等对症治疗1天后,上症仍然如故,辗转求诊于笔者。

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胸闷微咳,口渴,无汗而烦,小便黄赤,脉浮紧。

辨证:中暑。暑热内郁,寒邪外袭,正邪剧争,卫阳被遏。

治则:清暑解表,内清郁热。方用三物香薷饮与大青龙汤加减。

组方:香薷10克,扁豆15克,厚朴12克,黄连6克,石膏30克(先煎半小时),杏仁12克,生姜10克,大枣4枚,水煎服,每日3次。

次日复诊:患者上述症状没有缓解,且憎寒发热,胸闷烦燥,口渴更为明显。

笔者求助于陈天然教授:此中暑之寒包火证,治宜发汗解表,内清暑热。有是证用是药,发汗解表须用麻黄,不要拘泥于夏季,但须注意发汗技巧与方法。故上方去香薷、扁豆,加麻黄10克、桂枝10克,更进一剂,服药后啜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得汗止后服。忌食冷饮油腻等物。

三诊:依法一服微汗,再服汗出热降,停服余药,调理半日,前症大减,脉濡缓。治以益气敛津,药用人参10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怀山药15克加味调理,再进2剂,诸症悉除。

按:由于夏季炎热,广泛使用空调,干扰了人体正常的体温调节。在户外活动时,天暑地热,人处其中,暑热直中,玄府大开,汗液外泄。然而移居阴凉避暑之地,或室内外温差较大,汗孔因寒凉刺激而迅速关闭,寒凉束于肌表,汗不外出,暑热不解,而形成了外寒内热的“寒包火”症候。

因寒邪外袭,卫阳被遏则恶寒;正邪相争,阳气卫外则发热;经气不舒则周身疼痛;其“恶寒发热身痛”类似麻黄汤症;先期暑热“汗出”类似桂枝汤症;因热贪凉,寒邪束表,腠理闭塞而无汗;暑热内郁则烦燥,暑热伤津则口渴、尿赤。其“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类似白虎汤。

此“寒包火”症若用桂枝汤解肌则不能祛其寒,若用麻黄汤散寒又恐助其暑热,若用白虎汤清热则不能表散寒邪。细读《伤寒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大青龙汤主之。”大青龙汤系麻黄汤加石膏、姜枣而成,是发汗峻剂。医圣张仲景妙在倍用麻黄,以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急开腠理以散寒邪,并兼制石膏寒凉太过而伤脾胃;反之用石膏内清郁热,并兼制麻黄辛温太过而助邪热;杏仁降逆气;姜枣甘草调和营卫,助汗源,并防发汗太过,使汗出表解,邪去正安。诸药合用,共凑外解表寒,内清郁热之功。

笔者首次虽辨证准确,但疑惑于“夏不用麻黄”(香薷又称夏日麻黄),拘泥于发汗,用大青龙汤去麻黄易香薷,看似机巧,实则表寒不散,邪无出路,暑热愈炽,而胸闷、烦燥、口渴更甚。围绕“寒包火”之主症,结合临床选方用药,仲景的大青龙汤正对其症,不要拘泥于“夏不用麻黄”的说法,有道是,有是症则用是药,药到病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