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慢病 金世元三弟子 医院改革与发展

2015-08-05  5685  来源:网络 

广东省中医院是“慢性肾脏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通过中医特色治疗和管理模式改变了众多慢性肾病患者的生命轨迹。基地牵头制订慢性肾衰、尿血病等临床路径24项,主持修订狼疮性肾病、瘾疹2个病种的中医诊疗指南,开发出荞麦包外敷法改善肾性水肿、灌肠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等中医特色疗法,慢性肾脏病院内制剂三芪口服液已完成药效学研究。

增强疗效:中医药展身手

来自湛江的钟女士2006年被检查出患有肾小球肾炎,2008年因肺部感染病情加重,转化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刚开始用西医治疗,效果不稳定,病情恶化后肌酐升到213,我的心情坏透了。”钟女士说,如果病情顺势发展,只能接受透析乃至肾移植。

2009年,她在广东省中医院肾病大科接受中医特色疗法治疗以及食疗。一个月后,肌酐从213降到168,病情得到控制,各项指标出现好转。“像我这种慢性病,不是一朝一日就能治愈的,但我有信心、有毅力战胜病魔!”如今的钟女士精神状态良好。

慢性肾病按照GFR(肾小球滤过率)分为5期,其中1~4期通常以保守治疗为主,病情发展到5期后往往只能依靠透析或者肾移植来延长患者生命。

肾病大科主任刘旭生介绍,运用基地诊疗方案后,慢性肾病4期患者的GFR(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均数±标准差是每年4.5±4.2ml/(min·1.73m2),治疗效果优于ACEI类药物显示的每年6.8ml/(min·1.73m2),显现出有效保护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脏病4期进展方面的独特优势。对于已进入慢性肾病5期而尚未进行透析治疗的患者,长期随访数据显示,在接受基地中医诊疗方案后,从保守治疗到进入首次透析期的时间中位数为21.1个月,优于西医保守治疗的15.5个月。

改善体验:一切为病人

“病人体验”是刘旭生多次提到的关键词。他说,所谓改善体验不仅是提高疗效,还包括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减轻经济负担。

用耳穴按压疗法减轻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睡眠障碍,艾灸治疗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功能障碍,薏苡仁食疗调节腹膜透析患者的营养状态……基地探索出多种中医特色疗法改善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实施临床路径以来,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缩短了5.35天,平均住院费用降低了1183元。2010年~2013年,腹透患者的腹膜炎发生率从1次/35.5病人月下降到1次/68病人月,人均月费用由7200元下降到6300元。

该院的慢性肾脏病管理模式,规范了从诊疗、管理到宣教、随访的全部流程,重专业更重“感情”。

有十多年肾病综合征病史的陈先生对此深有感触。在肾病专科门诊看完病后,医生建议他到慢性肾病门诊了解肾病知识。“在那里,医生告诉我日常的营养搭配,说得很详细,医生保持记录、跟踪我的病情,每月还打电话通知我参加讲座,我感到很温暖。”

由广东省中医院提出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健康教育规范》明确了慢性肾脏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形式、内容与评价标准,强调注重病人教育和自我管理。

依靠“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医院已建成中医特色的慢性肾脏病登记与管理系统,并实现电子化信息管理,跟踪管理患者0.19万余例。通过对大量病例进行后期挖掘,能够分析出影响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包括生活方式),为医生制订最优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慢病管理:下一盘大棋

“慢性肾病基地建设是一个点,以点带面催生覆盖所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体系。”主管基地建设的副院长卢传坚介绍,慢病门诊已开设包括肺气肿专科、高血压专科等13个专科。在慢病登记与管理系统中,所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的病例都在被跟踪、管理和分析。

基地建设对科研能力的提升效应也扩展到了慢性肾病领域之外。慢性肾病发表SCI收录论文达到17篇,实现零的突破,全院SCI收录论文数也增加了248篇,专利数量增长2.33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由3个增加到10个,重点专科由11个增加到21个。慢性肾病基地建设让每个医生都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卢传坚说,“基地二期建设将以重点病种深化研究、优势病种拓展研究等为契机,推动医院整体向研究型医院转型。”

基地建设的脚步没有局限于广东,慢性肾衰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以及尿血病诊疗方案/临床路径已在全国48家三级甲等医院或中医肾病重点专科推广应用。

一个覆盖所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体系不是终点,广东省中医院的专家们正在探索打破政策和体制的壁垒,打通医院和各协作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病管理系统,通过数据挖掘,总结出慢性疾病的易感人群和诱发因素,进而实现与“治未病”管理体系的联网互动,“打通涵盖预测、预防、保健干预、诊断、治疗、康复的健康医疗全服务链,配合医改重心的前移与下移,为推进医改,用中国式方法解决世界性难题提供重要借鉴。”广东省中医院名誉院长吕玉波的设想令人兴奋。

本报讯 (记者樊 丹)12月27日,来自全国各地的79位中医医院院长完成今年6月启动的第二期中医医院职业化管理高级研修。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结业仪式上提出,通过培训让院长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国家政策措施,明确发展的思路和方向,积极贯彻落实,在医改中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举办两期中医医院职业化管理高级研修班,第一期共培养72名全国三级甲等中医医院院长。聘请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知名专家学者讲课,涉及医改政策、中医医院文化建设与品牌塑造等内容,通过集中讲授、现场教学、交流参观等方式,增强中医医院院长坚持正确办院方向的责任意识,提高中医医院院长科学决策、经营管理的能力水平,打造一支懂中医、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中医医院管理人才队伍。

“我认为传承有两方面,一是传承理念与文化,即热爱中医药事业,恪守职业道德,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优秀精华。二是传承同仁堂传统古训,即炮制虽烦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国医大师金世元12月26日在同仁堂师徒传承毕业典礼上如是说,他勉励3位出徒弟子王志举、于葆墀、刘振启始终以“诚信为本,药德为魂”。

“师带徒是传授绝技绝活的一种教育方法。3位弟子出师,可以使国药泰斗的中药炮制技艺在同仁堂传续。”同仁堂集团董事长梅群介绍,同仁堂已有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传承人共8人,保留五大类20多个工序、50余类传统加工炮制技艺,打造了1000余人的特技传承师队伍,在药材鉴别、炮制、传统制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安徽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明确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加挂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的牌子,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兼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1名副主任兼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规定》明确在省卫生计生委内设中医药发展处和中医药服务管理处。中医药发展处的职责是拟定中医药发展规划,组织起草中医药地方法规规章草案;组织协调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管理和组织实施中医药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参与拟定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承办中医药师承教育和相关人才培训工作。

中医药服务管理处负责对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及临床用药等实施监督管理,组织实施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及其技术应用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对其他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业务进行指导;规范中医医疗服务秩序,督办重大中医医疗违法案件。

12月28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办2014医院改革与发展论坛,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提出要探索建立融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于一体、全链条的医院发展模式;涵盖医院、社区、家庭的延伸服务模式;多专业联合诊疗服务模式;多种方法并用的综合治疗模式;体现中医药文化和大医精诚理念的服务模式。

论坛期间,王国强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第二届国医大师石学敏、阮士怡颁发“终身成就奖”奖杯,强调要充分学习国医大师的精神、作风和品德,肯定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院60年以来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取得的成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蒋健,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院名誉院长吕玉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院长周华,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院长范吉平,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马融等围绕医院改革与发展作主题报告,分享中医院医院改革发展的管理思路和成果。

天津市副市长曹小红,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等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