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肝硬化秘方偏方:黑疸治验

2015-06-19  3603  来源:奇难病临证指南 

32、黑疸(早期肝硬化) 肝病三载成黑疸,散剂七月复康健

王xx,女,30岁,农民,陕西省长安县人。1971年12月20 日初诊:患慢性肝炎3年余,治疗未愈,月来病情加重,面部黯黑微黄似熏,眼圈发青,唇紫,面肢浮肿,下肢按之凹陷,右胁下隐痛不舒、腹胀食,时而鼻衄,小便黄而不利,大便尚可,脉细弦,舌淡红不鲜,苔白。肝大右胁下2.0 厘米,剑下4.米,质硬压痛(+),脾左胁下刚及。近在西安某医院查肝功:碘试验(卅),高田氏(卅),麝浊35单位酸锌浊度49单位,麝絮(+++),谷丙转氨酶400单位。西医诊断:慢性迁延性重症肝炎,早期肝硬化。

辨证:湿热久留,损伤肝肾,血瘀气滞,形成黑疸。治拟疏肝化瘀,清利湿热,兼益肝肾,

处方:

(一):柴胡9克,白芍12克,当归9克,郁金9克,丹参18克,枸杞12克,栀子9克,连翘15克,茵陈2,板蓝根15克,茯苓18克,泽泻12克,胆草6 克,生甘草4.5 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二)散剂:12克,郁金15克,鸡内金15克,丹参30克,茯苓30克,党参20克,青黛12克,共为细粉,每日3次次服3克。

复诊(1972年4 月25 日):患者因经济较困难,至今煎剂仅服30剂,散剂一直坚持服用。现腹己不胀下不痛,鼻衄停止,食欲增进,精神明显好转,二便及月经正常,稍劳后面肢仍浮肿,脉弦略细,舌淡少,面部黑色退淡,眼圈已不甚青,唇红略紫。肝右肋下1.0 厘米,剑下2.5 厘米,脾未触及,仍在原功的医院复查肝功:碘试验(+),高田氏(+),察浊(+),察絮(-),硫酸锌浊度19单位,谷丙转氨酶7位。守初诊方,煎剂加青皮9克,麦芽15克;散剂增郁金、鸡内金、青黛各3克,服法同前。患者仍服为主,连服3个月余,各证消除,复查肝功均正常,已照常参加劳动。三年后其爱人魏XX 来云,其妻病愈体较好,经常参加田间劳动及作家务,至今未复发。

按:黑疸一病,首见于《金匮要略》,以颜面色黑,目睛青黯为特征,与后世所言之阴黄不同,阴黄虽亦黑,但灰暗不泽,同时伴见脾胃虚寒之象,如短气乏力,大便稀溏,口淡不渴等,此属虚寒挟湿所为当温里祛寒,多以茵陈理中汤、茵陈五苓散化裁;黑疸虽面目色黑,但色泽较为光亮,黑中透黄,多伴热内阻,瘀血不化之特征,如口渴,心中烦躁,大便色黑,胃中嘈杂等。《金匮》未曾出示治法。笔者常热利湿,活血化瘀为大法,根据不同兼证,灵活化裁,多收满意疗效。

所选此案,患肝病已达3 年,属久病之列,初审之,患者面部黯黑微黄似熏,眼圈发青,唇紫,面肢浮肿,腹胀不思食,颇似脾胃虚寒之阴黄证。但细析之,患者面目虽黑,却非灰暗无华,较为光亮,黑中透黄腹胀不思食,但大便不溏,气短乏力等脾虚之象不明显,亦无明显寒象,同时,尚伴见小便黄而不利,鼻衄等湿热见症,当属湿热蕴结肝胆,阻滞经络,久而气滞血瘀,血不利则为水,水湿内附,发为水肿溢肌表,形成黑疸,故治遵疏肝化瘀,清利湿热,兼益肝肾为大法。取汤散并进,以散剂为主,利于长用。汤剂以柴胡、白芍、当归、栀子、连翘、茵陈、板蓝根、胆草、生甘草养血疏肝,利胆清热,以郁金参活血化瘀,茯苓、泽泻淡渗利湿,枸杞滋肾养肝。消补并施,整体调理。散剂以三七、郁金、丹参、金养血活血,消积散结,茯苓、党参健脾利湿,青黛清热解毒,疏肝利胆,为散内服,直捣病所,连服,竟获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