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之解释及临床应用-朱木通

2015-06-19  4555  来源:《中医临床廿五年》 

真武汤之解释及临床应用-朱木通

二、真武汤 「证」与其应用范围

少阴病的真武汤虽与太阳病的葛根汤、少阳病的小柴胡汤同属应用范围广泛之剂,但因其所主治的对象少阴病,一般都是气息奄奄、生命垂危之末期的症状─杂病除外─在治疗使命上,其重要性远出葛根汤、小柴胡汤之上。盖阳病者因其罹病时日尚浅,体力犹强,纵使治疗有所过误尚不至于不可收拾。至若阴病者,则因其荏苒时日,体力既衰,一般都呈疲惫脱力,甚至有陷于嗜眠或昏睡状态者,此时治疗如稍有过误,则很有可能造成死的转归。因为真武汤大都用在此种场合,所以特别具有重要性。

关于真武汤的解释,除上文所引述之原典外,历代名家亦有不少注解的成书,如成无己之「药方论」、汪昂之「医方集解」可资研究。但此类成书大多过于古简,语焉不详。且因时代思想与现今不同,其表现方式及术语则迥然而异;不适合现今之具体的研究。因此,有将真武汤束之高阁不敢贸然使用者,这对临床医家而言,是一项莫大的损失。然而,囫囵圃吞枣式解释,盲目地用之临床,也是一种冒险的医疗行为。因此,笔者认为有加以现代的学理解释之必要。

真武汤为少阴病的代表的方剂,其适应症候Syndrom「证」必须以少阴病为依据。但少阴分「表寒」及「里寒」两种类型,而真武汤专主「里寒」,故本文仅将少阴病的「里寒」

证解释之,俾符合真武汤证之研究。

整个真武汤「证」的本质─状态是在「有水气」,即张路玉之所谓「少阴水饮内结」。少阴病之水气虽与小青龙汤之「心下有水气」有阴阳之别,然皆相当于现今之水分代谢失常。由于水分代谢失常,则非生理的水分发生不正常之偏在,因而诱发浮肿,「腹痛」、「小便自利」、「或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等之定型的症状。此外还很有可能夹杂「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或咳」、「或呕」等等并发的兼证。至于真武汤证之所以形成「水饮内结」者,必是具有上文所揭三种原因─自然的病理机转、体育的因素、治疗过误─之一。这是病者的全身新陈代谢先已沉衰,故水分代谢亦因以失常。

真武汤亦名玄武汤,顾名思义;玄武是北方司水之神,在创方当时,则此方专为调理水分而设,所以原典郑重指出「此为有水气」。

中医学为治疗方便计:治伤寒以三阴三阳,治杂病以寒热虚实为分类,这是独特的治疗理念。唯本文在于开释真武汤为主旨,故将见于伤寒及杂病者综合叙述之。

概括言之:他觉症状为骨骼薄弱、肌肉缺乏紧张力、颜面苍白沉郁(热时可能泛红),或现浮肿、精神疲乏,是为阴虚证的第一印象。更严重者有陷于嗜眠或昏睡状态。此则伤寒论所谓「但欲寐」、「但欲卧」,或「恶寒而蜷卧」。这里所谓「寐」、「卧」,并非正常的熟睡,而是一种衰弱疲乏之极坐起无力、倦眼常闭的形容词。除上述外,全身或手足震颤也是真武汤证的固有症状。这是由于非生理的水分侵犯运动神经,全身或手足之筋肉起纤维性间代性痉挛,以致运动失调筋肉搐搦。原典形容此类症状为:「身瞤动。振振欲僻地」。但此种震颤搐搦症状亦见于苓桂术甘汤证,即「身为振振摇」是也。但彼太阳,此少阴,其他症候群迥然不同。

触诊上以身体或手足寒冷为一般通则,原典所谓「手足寒」、「手足逆冷」,即指此。

脉候:大多微细、沉细、沉细数、沉微。间有浮弱者。

腹候:腹皮大都菲薄,不论陷没或膨满,皆绵软,按之无底力。膨满者则充满瓦斯─气。偶而亦有腹鸣。胃部振水音者则常遭遇。

舌候:一般多湿濡无苔,色赤如熟布柿皮者为常见。

由医者所望见触得者谓之他觉症状;由病者自述所苦者谓之自觉症状。自觉症状是治病最重要的关键,所以金匮有「问不厌其详」的名训。兹为方便研究起见,将真武汤「证」的自觉症状和所主治的病名合并而转载日本汉方名家龙野一雄博士关于真武汤一文以资参考。

以下四例的运用原文为日文,此四例对于临床实际颇为有益,为笔者所常仿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