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八、湿温验例(肠伤寒发热一个月)

2015-04-28  4063  来源:《疑难病治验》 

幼科八、湿温验例(肠伤寒)

患者张×,女,13岁,内蒙古医学院家属,1962年7月初诊。

【主诉】发热一个月。

【病史】6月,初全身不适;乏力,食欲欠佳。继则发热恶寒,头痛昏重,胸腹痞满,不能食,化验后诊断为肠伤寒。曾用氯霉素、金霉素等,并经输液治疗。中医用过柴桂等方剂四付。一周后病不减轻,反而增重,体温高达39℃-40℃,仍坚持服氯霉素等,至今已有一个月,高烧不退。

【治疗经过】从6月8日开始用药,药详于前。因是流行季节,罹病甚众,不敢入院,故在家服药打针,不但病情,不轻,反而日益增重。

【现在症状及治疗】面色黧黑,体瘦如柴,高烧灼手,心下痞硬而拒按,目瞀,耳聋,谵语不休,循衣摸床,饮食不进,小便短赤,气味臊臭,每小便时,大便不禁而下稀水。脉细数,舌质绛,中有灰白苔,口吐白沫。遂断为阳明温病,久羁烁阴、热结旁流之证。即告知家长,此证当下。其母面带恐惧之色说,“中西医皆说不能泻,恐致肠穿孔。”余再三讲明道理,指出可下之证候,同时说明过则不救。用增液承气汤急治。

元参30克、生地24克、寸冬24克、大黄10克、芒硝10克,水煎二次服。

服汤后八小时,泻下褐色稀水带沫便,量多奇臭,间有燥结粪便四,五块。次日症状大减,能进面汤。因其体虚液亏太过,遂改用增液汤又两剂而愈,善后调理,饮食消息月余,健康得复。

【分析】

依肠伤寒之临床表现、演变特点及发病季节,应属于祖国医学中温病学的(湿温)范畴。此证拖延时间过久而湿温未除,高烧稽留,日哺尤甚,消耗体液,故使机体消瘦虚赢。胸腹胀满而拒按,伴有烦躁。神昏谵语,大便时燥时利稀水,舌质绛,苔灰白,口臭,面黧黑犹如烟薰,脉细数。故断为湿热蕴酿,入于阳明,虽一月之久,仍属热邪进入阳明,燥屎结于肠腑。腑气壅塞,则胸腹胀满。传导失司,故致便秘或热结旁流。因其属于有形的实热内结,故腹痛拒按,燥热内燔,蒸腾于外,“则发热日晡尤甚;上扰神明则烦躁昏谵,耳聋目瞀。治当急下存阴。温病特别强调,存得一分津液,保得一分生命”,故拟用增液承气汤。所谓增液,含有增水行舟之意。因其阳明大热,津液枯燥,水不足以行舟,而结粪不下,非增液不可。增液汤是咸寒苦甘之剂,从炙甘草汤脱化而来,且独取元参为君。元参味苦色黑,咸而微寒,壮水制火,通二便启肾水上潮于天,其治液干,固不待言。寸冬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赢瘦短气,亦系能补能润能通之品,故以为佐。生地之用细者,取其补而不腻,兼能走络脉。三者合用增水行掏,故汤名增液,但非重用不可为功。经曰:“亢则害,承乃制。”亢者,盛之极,制者,因其极而抑之。故又在滋水之中加大黄之荡涤结热,芒硝之咸寒润下,而收邪退正复之功。若不泻下,病人则坐以待毙。医者当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技巧,“有是病必用是药”,灵活运用中药以抢救,不可拘于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