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临证————疾病的靶心如何确定?(阳)

2015-01-25  3145  来源:华夏中医论坛 

阴阳,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统领所有辩证元素的宏观概念;一种是和其他辩证因素同等的微观概念(具体而言,包括阳虚、阴虚;阳实/阳盛/阳亢、阴实/阴盛)。上表中的阴阳,即是微观概念上的阴阳。气为阳,津(血)为阴。
阳虚,广义而言即阳气虚,包括偏重于虚的“气虚”,和偏重于寒的“虚寒(虚寒,即狭义的“阳虚”,也即通常所云“阳虚”)”。
一、气虚证
气虚,我认为最特异性的临床指征为“脉虚,舌淡(舌质淡嫩)”。
而“气短、乏力、神疲”等虚弱症状,其实也可以是因为水湿、上热、水气等实性元素导致,不能作为特异性临床指征。只能作为参考,也就是说只有在脉虚、舌淡的前提下,如下指征才是气虚的临床表现:
“脏腑机能衰退,故出现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气短也经常因为水气上冲、或实热上冲导致;乏力也经常因为水湿之证导致)
“气虚而不能推动营血上荣,则头晕目眩”(头晕目眩有小柴胡汤证、苓桂术甘汤证等多种原因)
“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肤表,故为自汗”(自汗有多种可能,比如桂枝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白虎汤证等)。
“劳则气耗,故活动劳累(动)则诸症加重”(这个症状也不具备特异性)


气陷,多是气虚的特殊表现,指气虚无力升举,而“中气”(脾气)下陷。?
最特异性的临床指征为“自觉气坠,或脏器下垂”。
至于其他的“体弱而瘦,气短疲乏,大便稀溏”等,皆为非特指指征,如下临床表现只可供参考。
阳气不升,则自觉气短、气坠、头晕眼花;
气陷而机体失却营精的充养,则见神疲乏力,形体消瘦;
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下趋,则见大便稀溏;
气陷无力升举,不能维持脏器正常位置,故觉脘腹坠胀,甚至出现内脏下垂(含脱肛、阴挺等)。?

气不固,是气虚的特殊表现,指气虚失其“固摄”之能,不能固摄津液、血液、小便、大便、精液、胎元等,而出现自汗、小便、大便、经血、精液、胎元等不固或曰“脱散”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我认为,所谓不固,即属于“脱证”,而脱证,即包括气脱(即气不固),也包括津脱、还包括血脱,为了执简驭繁,不如把“脱”证单列。脱性为“动”、为虚,而常与气津血、寒热风相组合,所以,我把“虚脱证”和“虚风证”合并到一个类别,或许,这样更能说明脱证的本质,更加方便临床应用。比如:见到脱证和血虚组合在一起,则用补血的方法,就可以不治脱证而脱证自治;见到脱证和气虚组合在一起,则用补气的方法,就可以不治脱证而脱证自治。
气虚胎元不固,可导致滑胎、小产。
气不摄津则可表现为自汗,流涎;
气不摄精则见遗精、滑精、早泄;
气不摄血则可导致妇女崩漏及各种慢性出血;
气虚不能固摄二便,可表现为遗尿、余溺不尽、小便失禁,或大便滑脱失禁;
注意,教材所列“气不固”,其实可以细分为“气脱、津脱、血脱”等,往往并非单纯由于“气虚”之病机,也即并非单纯通过“补气”就能治疗,所以,“病体虚弱,面白、疲乏、气短”这些临床表现只供参考,而非特异指征。

教材所说气脱,特指“气虚”至极、“气不固”至极的危重情况,不属于本书讨论范畴,本书所论“气脱”,实际特指“脱证”中的“气脱”,也即教材中的“气不固”。顺便说一句,中医界的部分术语,颇有歧义,让很多人莫衷一是,甚至“鸡同鸭讲”。是时候了,该对传统术语之间错杂、交织的关系进行一番梳理和阐明了!

二、虚寒证(即通常所说狭义“阳虚”)
虚寒,也指狭义的“阳虚”,即通常所说“阳虚”。
虚寒(阳虚),较之“气虚”为重,出现虚寒证、寒饮证之特异指征。
我认为特异性的临床指征为“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舌淡(舌淡胖,苔白滑);大便稀薄;畏冷肢凉。”
其他教材常说的以下症状,特异性相对稍弱,可作为参考。
机体失却温煦,不能抵御阴寒之气,而寒从内生,于是出现畏冷肢凉、面色白光白
等症;
阳气不能蒸腾、气化水液,则见便溏(大便稀薄)、尿清(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等症;
阳虚水湿不化,则口淡不渴;
阳虚不能温化和蒸腾津液上承,则可见渴喜热饮。?
阳虚证易与气虚同存,即阳气亏虚证,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的表现。
教材所说亡阳,是指“阳虚”至极而脱的危重情况,不属于本书讨论范畴。

注意:有时可见“内虚寒,外似热”的现象,即真寒假热,又称之“虚阳浮越”“阴盛格阳”“戴阳”。

三、气滞证
教材中,对于气滞症状的描述通常更侧重“胀闷疼痛”,当然也提及“情志不舒”。实际临床中,气滞证以“情志不舒”更为多见,当然也有“胀闷或疼痛”。
我认为特异性的临床指征为“脉象多弦(注意:弦而有力,至少非“虚而无力”),舌象可无明显变化。症状不特定而随情绪变化而增减,或者症状特定为胀闷、胀痛、窜痛。”
对于症状特定的气滞,通常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胸胁脘腹或损伤部位出现),按之一般无形。气机不畅则痞胀,障碍不通则疼痛(疼痛性质可为胀痛、窜痛、攻痛),气得运行则症减(痛胀常随嗳气、肠鸣、矢气等而减轻)。

气闭证,隶属和“脱证(虚证)”相对应的“闭证(实证)”。因为寒热、痰风、气滞等多项辩证元素都可以导致闭证,所以,我把“气闭证”统一划归“实风[实闭]证”,对应的治疗方剂为《方剂学》的“开窍剂”(凉开、温开)。

四、实热证(即通常所说“阳盛”)
实热,也称为“火、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阳盛”(狭义阳实)。阳盛则热,只不过这个热是“实热”。
判断实热证,关键是和虚热证进行鉴别诊断。
实热证“脉洪、滑、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舌红或绛、苔黄而干(苔黄干燥或灰黑)”,而虚热证(阴虚)则“脉细数(偏于无力,至少非“有力”),舌红少津或少苔”。
阳热之气过盛,火热燔灼急迫,气血沸涌,则见发热恶热,颜面色赤、胸腹灼热;
火性炎上,热扰心神,则见烦躁不安;
邪热迫津外泄,则汗多;
阳热之邪耗伤津液,则见口渴喜饮,便秘、尿黄(大便秘结,小便短黄)等。?
由火热所导致的病理变化,最常见者为伤津耗液,甚至亡阴;
火热迫血妄行可见各种出血(吐血、衄血);
火热使局部气血壅聚,灼血腐肉而形成痈肿脓疡;
火热炽盛可致肝风内动,则见抽搐、惊厥;
火热闭扰心神,则见神昏谵语等,其中不少为危重证候。?

注意:有时可见“内实热,外似寒”的现象,即真热假寒,又称之“热深厥深”“阳盛格阴”。


最后,请注意一个“阳亢”证,这其实是阳气的实证,即“气滞”+“阳盛/实热”。不多叙述。【刘观涛】
本文来自: 华夏中医论坛(http://bbs.hx317.com/) 详细文章参考:http://bbs.hx317.com/viewthread.php?tid=79121&ex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