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燥

2015-01-16  3276  来源:《蒲辅周医案》 

凉燥

李XX,女,47岁,已婚,1963年8月20日初诊。

平时易感冒及咳嗽,扁桃体常肥大,近三星期来又因感冒而咽喉发痒,干咳无痰,头胀头昏,昨天起微有黄粘痰,食欲佳,睡眠较差,有时服安眠药,二便正常,于医务所曾服过三剂中药止咳清热,病如故,昨夜刮背后稍见轻,诊脉浮滑,舌正无苔,属外感凉燥挟伏暑,因早服凉涩之剂,病未减,治宜辛开。

处方:

苏叶一钱五分 杏仁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 橘红一钱五分 紫菀一钱五分 射干一钱法半夏二钱 细辛五分 甘草五分 生姜三片 服二剂。

23日二诊:服药后咳嗽尚剧,无痰,食纳佳,二便正常,脉转浮数,舌正红,苔薄白腻,改用辛凉淡渗法,凉燥伏暑并治。

处方:

麻黄一钱 杏仁二钱 生石膏三钱 甘草五分 僵蚕二钱 前胡一钱五分 炒苏子一钱五分 桑皮二钱 桔梗一钱 莱菔子一钱五分 香薷八分 葱白三寸 服二剂。

26日三诊:服药后咳嗽已基本消失,无痰,饮食、二便正常,脉转沉滑,舌淡苔白腻,凉燥伏暑已解,伏湿未清,治宜辛淡。

处方:

连皮茯苓三钱 桑皮二钱 杏仁二钱 橘红一钱五分 白前一钱五分 炒苏子二钱 厚朴二钱 苡仁五钱 炙杷叶三钱 茵陈二钱 服二剂后,诸症消失而愈。

按:本例患者,先受暑湿,伏于肺胃,复感新凉,新感引动伏邪为病。蒲老认为:感暑者宜辛凉宣泄,感湿者宜苦温淡渗,感凉者宜微辛疏解。今初起时,早服清热止咳之剂,以致肺气更闭,故首用微辛微温之剂以开之,而二诊用辛凉微温,暑湿凉燥并治之法,则闭开嗽止,三诊脉见沉滑,凉燥伏暑已去,余湿尚存,故以调肺胃利湿之剂而愈,所以治病不可不明兼挟等证,在暑后湿盛之际,秋风渐凉,人多贪之,感受新凉,小寒之气与所伏之暑互结,手太阴肺气被阻,而阳明湿热上蒸,故见以上症状,若单止咳清热,则病不服,必须辨清兼挟,随证施治,庶可邪去正安。